公告资讯

热门消息 > 央视揭露 仅需4元 未成年人如何规避“防沉迷”系统继续游戏 这种手段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央视揭露 仅需4元 未成年人如何规避“防沉迷”系统继续游戏 这种手段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2025-03-07

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接近2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特别是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每天在线游戏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格的防沉迷政策。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未成年人仍然找到了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方法。除了常见的冒用家长身份信息或手机号码信息之外,还有一些成年人的游戏账号成为了绕过防沉迷系统的热门选择。

一名江苏的张女士最近发现她的9岁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张女士检查后发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孩子在租用游戏账号上花费了2000多元。

张女士表示,通过聊天,他们发现孩子租用了游戏账号,这样就能规避防沉迷系统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游戏。

所谓的防沉迷系统是指网络游戏在登录时需要进入的实名认证系统。根据国家规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所有网络游戏都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进行实名认证。如果被认证为未成年玩家,且不在游戏时间范围内,系统会提示“当前无法进入游戏”。

防沉迷规定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在周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之间,只能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的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但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依然存在许多专门提供给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的所谓畅玩服务。租号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租号是一种通过租用他人游戏账号来玩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不少未成年人能够以成人的身份登录游戏,从而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尽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但记者发现,网络上的相关投诉仍有不少。

根据线索,记者发现网络上的游戏租号平台五花八门,既有手机App,也有专门的租号网站,还有电商平台上的租号店铺。游戏账号的租用费用从几毛钱到几十元不等,供不应求,这些商家从中收取手续费。

只需4元钱,就能租到一个游戏账号,绕过所有游戏防沉迷系统。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找到一家销量靠前且拥有24万回头客的商家进行体验调查,发现商家根本没有询问买家是否成年,就直接提供了选号链接。打开链接,是一个名为“某租号”的网站,记者随机选择了某个游戏账号,支付了4元后,客服提供了账号和密码,输入后直接进入了游戏界面,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核实验证。

对于使用密码和账号登录感到麻烦的人,越来越多的租号商家开始推广所谓的“玩家无需账号密码即可畅玩游戏的极品号”,可以通过全网通用的上号器实现一键上号。

只需4元加上一键上号的助力,就能通过租号的方式轻松绕过所有游戏的防沉迷系统。

记者发现,除了租号,一些未成年人还通过买号来绕过防沉迷系统。与租号类似,买号市场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许多商家的服务介绍中,直接标明了“卖家帮助买家将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为成人账号,并完成部分平台要求的首次登录人脸识别,注明‘无防沉迷’”。这使得交易十分火爆。

在众多游戏买号平台中,其中一家买号网显示“已安全成交了900多万笔交易”,以其某一天为例,成交了3万多单,其中包括不少未成年人,这让家长防不胜防。

浙江的王女士表示,她女儿的游戏账号是买来的,沉迷于游戏之中,10天内充值了1万多元,事后连申请退费的资格都没有。记者发现,未成年人中租买账号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南京警方破获的一起专门非法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非法购买了5万多条公民个人信息,这也揭示了租售游戏账号背后的黑幕。

警方查明,犯罪团伙先是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盗取他人游戏账号,再将游戏账号与买来的信息进行绑定,并使用配套的手机和软件制作动态头像,破坏游戏实名认证程序,然后将账号对外租售。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指出,犯罪嫌疑人非法获取他人身份证号用于注册或替代捆绑游戏账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将这些游戏账号租售给未成年人,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此外,这种行为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会引发民事纠纷。

记者发现,以上几种绕开防沉迷的方式,都需要未成年人自己或多或少地花些钱才能搞定。但对于那些玩瘾很大的孩子,时间一长,这个费用就不是小数目了。

记者调查发现,有一些游戏代练公司作为中介,盯上了这部分孩子。他们以另一种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方式——当代练为诱饵,利用未成年人接单。“代练”业内也叫打手或代打,即号主玩家花钱请人来替自己打游戏,目的是完成游戏任务,如升级、打装备、刷金币等。这些游戏代练公司为了多赚钱,安排一些未成年人作为低价打手替他人代打,从中赚取更多差价。

记者发现,这种代练市场和租号、买号一样,有专门的App、网站、店铺,还有一些游戏主播工作室,发单、接单供需两旺。以其中一家平台为例,10年来已累计1亿订单交易,有300万职业代练。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代练中竟然真的有一些是未成年人。有些孩子做代练,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绕过防沉迷系统,过一把无限制的游戏瘾;而有些孩子在玩久了玩熟了以后,干脆把代练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既能过瘾,又能赚钱,这让一些未成年人更加沉迷于游戏中。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代练群体中并不少见。小秦同学就是一位未成年人代练,他主要接的是某手机游戏的单。

小秦在“打手工作群”接单,当有人询问“是否有人接单打某游戏角色”时,小秦第一时间应了下来,随后他与发单人私聊了具体要求和价格,最后以110元钱成交了此单。发单人把自己的游戏账号和密码发给了小秦。就这样,小秦通过当代练绕开防沉迷系统,不仅不花钱就能畅玩,而且还赚钱。为了挣钱、过瘾,小秦接了不少单。

据了解,小秦要完成接单任务,得花四五天的时间。虽说当代练能畅玩挣钱,但这也会让小秦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些代练商家们对此根本不予理会。代练正在成为危害未成年人的新隐患。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指出,当商业代练公司利用、允许或放任未成年人充当代练时,绕过了防沉迷系统监管,造成了更严重的网络游戏沉迷,影响其身心健康,还可能形成畸形的就业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代练、租号、售号这些黑灰产业,市场监管部门、网信部门等应当出台具体的监管规定,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应当进一步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采取动态核验等有效措施,确保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行业遵守法规,互联网平台及游戏企业也应该把技术和法律结合起来,履行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形式。

实名制的关键在于落实到“实人”,确保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行动真正落实到位,让网络游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