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复评论“机票价格过高,考虑放弃出行”,真的能让机票价格骤降2000多元吗?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名叫兔兔的用户初次查询直飞航班时,发现最低票价为4309元。随后,她在网络上学习了一种所谓的“机票大法”,尝试通过持续表达对票价的不满来影响系统。结果令人惊讶,票价最终降至1903元。这一现象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探索如何“驯化算法”,即通过评论和点赞等行为塑造个人形象,试图改变算法推荐的内容,避免成为大数据“杀熟”的受害者。
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用户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被算法操控,遭遇了大数据“杀熟”带来的经济损失。例如,刚在微信与朋友讨论要购买某件商品,转眼间其他平台就会推送相关广告;搜索一个新话题后,很快就会收到大量相关推送;同一航班、同一舱位的不同旅客看到的价格不同,甚至会员预订酒店时反而更贵。这些情况都让用户感到不满。
事实上,算法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非坏事。一方面,它可以根据用户偏好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业领域,算法的应用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然而,如果企业或平台滥用用户数据,就会出现算法“算计”用户的现象。比如,大数据“杀熟”就是利用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消费能力进行精准定价,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过度依赖算法推送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问题。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态度。当前,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学会“以算法对抗算法”,这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是对算法滥用的一种有力回应。但仅靠用户的自发行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理措施。
引导算法向善,平台责无旁贷。首先,平台应严格保护用户隐私,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其次,平台应当增强算法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严禁利用大数据“杀熟”,不得根据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
同时,外部监督也必不可少。相关部门应督促平台自查自纠,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倒逼平台自律。国家网信办近期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禁止基于用户特征对相同商品进行差异化定价。对此,相关部门还需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监督机制,确保算法治理的有效落实,切实维护用户权益。
推动算法向善,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公平、合理的信息服务,既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平台应有的追求。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用好算法,方能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