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抱怨“机票价格过高,无法成行”,真的能让票价直降3000多元吗?
近来,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应对策略,讲述如何对抗那些让人越用越觉得昂贵、越看越心烦的算法。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算法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用户发现,在不知不觉间被算法左右,遭遇了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从而多花了不必要的钱。为了治理算法带来的典型问题,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知。

对着手机吐槽几句,机票费用竟能减半
有位名叫“兔兔”的年轻人讲述了她的经历:首次查询机票时,最便宜的直飞航班也要4309元。于是她在评论区不断留言表示“机票太贵,买不起,不去了”。之后,她发现航班的价格竟然降到了1903元。这是她在网上学习了一种方法后的成果,通过这种方法让系统认为她是一个“旅行计划取决于机票价格的普通消费者”,而非“打算跨国旅行的富裕人士”,进而成功使票价大幅降低。
很多年轻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刚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到想购买某样东西,马上就在其他平台上看到了相关商品的广告;搜索一个新话题后,很快就会收到大量与之相关的推送内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以算法对算法”,他们积极参与评论和点赞,主动表达自己的偏好,力求获取更加多样化的内容流。通过有意识地展示和互动,年轻人试图构建特定的个人形象,以此影响算法推荐,争取接触更多元的信息。
此外,互联网上的匿名性也被年轻人用来对抗算法。年初,一群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在网络上兴起,他们通过统一的头像和ID来掩盖个人信息,避免算法根据个人行为和喜好进行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还有人选择无痕浏览、定期清理网页cookie,以此抹去网络痕迹,让算法难以捕捉其动向。甚至有的年轻人干脆减少App的使用时间,以减轻信息过载带来的困扰,回归更自主的信息获取方式,寻求数据隐私、信息自由和个人兴趣之间的平衡。
大数据杀熟?有人另辟蹊径成为“新客”
虽然大数据杀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确实给人们的购物体验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种现象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消费能力来进行精准定价的结果。尽管一些平台解释说,提供给新用户的优惠是为了吸引新顾客,但这并不能说服老客户——凭什么我们这些忠实顾客就不能得到同样的待遇呢?
对此,消费者们也想出了各种对策,比如把自己变成“新客”。

来自山西的小丽发现,直接在线购票需要支付约30至50元,但如果是新用户的话,可以享受到极大的优惠,可能只需要十几元就能买到电影票。由于每个账号只能享受一次这样的优惠,小丽便使用虚拟手机号码注册账号,购票后再弃用该账号,这样每次都能以“新客”的身份节省开支。
除了“新客福利”,有年轻人还注意到,平台会对长时间未登录的老用户提供“回归奖励”。因此,如果某个应用程序平时使用频率不高,但偶尔会有购物需求,那么可以在不需要的时候卸载软件,等到需要时再重新下载,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这样一来,平台会将用户标记为“潜在流失用户”,当用户再次回到平台时,就有机会获得大额的“老客回归券”,成功实现省钱的目的。
开展平台治理,推动算法健康发展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规定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不得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同一商品实行差异化定价。
网信办强调,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应当简单易操作且功能有效。平台应向用户提供选择或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个人特征标签的功能,方便用户自行设定兴趣领域。同时,不允许设置诱导用户沉迷或过度消费的算法模型。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此次清朗治理行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首先,维护网络安全和公共利益,防止信息茧房加剧负面情绪,减少社会分裂和误解;其次,保护消费者权益,避免企业通过算法剥削消费者;最后,促进算法良性发展,推动数字技术高质量进步。
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认为,本次算法治理专项行动内容具体而细致,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管理,对于算法治理及数字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针对此次行动的实施重点,盘和林还提到,单靠平台自查并不足够,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机构和统一的评估标准。目前仍然存在算法复杂度高、透明度低、伦理道德复杂、法律法规滞后以及跨领域合作难度大等问题,尤其是涉及消费者权益、社会信任、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算法,应该优先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