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我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帮助你梳理撰写微课脚本的四个关键步骤。
1、构建框架
2、提炼精华
3、精细打磨
4、编写文稿
第一步:构建框架
首先,我们要迅速梳理出微课的整体结构。
通常,常规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激发兴趣、传授新知、回归目标。以一段约7分钟的视频微课为例,激发兴趣部分大约需要1分钟时间,目的是阐述微课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员产生持续观看的兴趣。
传授新知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根据学员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我们可以选择直接讲解知识点或者在前面加入why和what的内容以便让学员有初步了解,再进入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这门微课,我们先简单介绍了什么是脚本,然后开始讲解四个步骤,因为这门微课主要是为了帮助那些对微课脚本不太熟悉的学习者。
无论是否需要讲解why和what,在讲解知识点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说是微课的主线。如果知识点之间存在先后顺序,那么可以用流程步骤来组织,例如这堂课中的“构建框架、提炼精华、精细打磨、编写文稿”就是一种流程关系,也是这门微课的主线。如果知识点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可以按照重要性排序,即要素结构。比如,一门微课介绍三个拜访客户的技巧,这三个技巧可以根据重要性排序,形成要素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激发兴趣和传授新知,最后来看看回归目标。
回归目标是微课的结尾,最简单的做法是将前面的内容总结一遍。之所以使用“回归目标”这个词,是因为总结只是结尾的一种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
第二步:提炼精华
这一步主要是针对“传授新知”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炼出精华。
这一步很好理解,就是明确微课的具体知识点。
举例来说,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梳理出这门微课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构建框架、提炼精华、精细打磨、编写文稿”。但问题是,这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内容?每个部分的精华是什么?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就可以找到具体的知识点。比如,“构建框架”这一部分,提炼出“激发兴趣、传授新知、回归目标”三个步骤。对于“传授新知”,又进一步提炼出直接讲解知识点和在前面加入why和what内容两种方式,以及流程、要素这两种结构。
因此,提炼精华就是一个不断细分的过程。尽管这一步很容易理解,但我们不仅要掌握提炼精华的标准,还要了解提炼的技巧,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课程来帮助你掌握这些技能。
第三步:精细打磨
这一步是对脚本进行优化和加工。
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三个标准。
第一,好的微课应该有丰富的素材支持,因此请确保有足够的素材来支撑内容。素材包括案例、故事、数据、图表、视频等,没有素材的微课就像没加调料的面条,味道寡淡。
第二,互动设计非常重要,例如提问、测试、练习等小互动,如果能融入微课,可以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所谓的“精细打磨”并非单纯地修饰语言,而是从设计角度出发,考虑如何使微课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第三,内容要简洁明了,例如知识点讲解尽量控制在5个以内,因为过多的信息不易于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编写文稿
这一步是真正开始撰写微课脚本。
一般来说,最好按照逐字稿的标准来写微课脚本。当然,既然提到“一般来说”,那就意味着有特殊情况,所谓特殊情况,就是当你对内容非常熟悉和了解,以至于不需要逐字稿也能流利地进行旁白录制。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很难实现。我见过更多的人尝试不写稿子,结果都不得不重新从头开始。
我们普通人说话的语速大概是每分钟300字左右(包括标点符号),所以一个七八分钟的微课,大约需要2000字。
对于图文微课来说,最后的文稿可以省略,直接在制作页面时输入需要呈现的语句,可能会更高效一些。
如果是动画微课,我还建议你画一张草图,思考一下课程的画面应该如何呈现,并且这个画面的变化频率要高一些。
如果是真人拍摄的微课,除了文稿和草图,你可能还需要记录一些拍摄要求,如拍摄环境、参与人员、动作细节、物资准备等,这样才能使拍摄过程更高效。
来源:混合学习实验室公众号
作者:周家栋(世界500强企业特邀讲师,教学设计领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