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宇晟
最近,一款国产独立游戏《中国式家长》火了。
在Steam游戏平台上,《中国式家长》一度成为热销榜的第二名,并且在评测中获得了高达88%的好评。这款游戏由中国的两位“80后”开发。
游戏截图
这款游戏让许多玩家体验到了“云养娃”的乐趣,甚至让众多网友沉迷其中。以下是两位网友的反馈:
豆瓣截图
微博截图
这是一款怎样的游戏?
“每个孩子的诞生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
这款游戏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从一出生,玩家扮演的孩子就必须完成父母设定的一系列期望,比如翻身、走路、说话等。稍大一点后,孩子还需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简单来说,这是一款模拟养育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以达成家长的期望。
然而,玩家必须在自我心理压力和父母满意度之间找到平衡——只要满足了家长的期望,就会获得奖励,父母满意度也会提升;但随着家长期望的增加,玩家需要完成的任务也会增多,自身压力也随之增大。
作为玩家,为了变得更优秀,就需要不断增加学习的压力;但如果家长逼迫孩子太紧,孩子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压力。
然而,娱乐过多也会导致父母的满意度下降。例如,在娱乐活动中,“跟着音乐拍手”虽然会增加孩子的想象力、魅力和行动力,但父母满意度会下降5点,同时孩子的压力也会减少5点。
游戏中的“中国式”细节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式”是游戏的一大亮点。
游戏截图。
游戏中的情节大多源自日常生活的点滴,例如用技能帮助父母在“面子对决”中获胜、过年时互相推让红包、竞选班干部时的“心机”等,这些设定让网友们直呼“太真实了”。
游戏中“面子对决”截图。
以“面子对决”为例,这是许多玩家认为“极其真实”的部分。在游戏中,孩子通过练习获得的所有特长,都会成为父母用来与他人攀比炫耀的“武器”。
如果让孩子赢得“面子对决”,玩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奖励,使孩子成长得更好;反之,如果孩子的特长不足以赢得对决,玩家就会目睹母亲在各种冷嘲热讽中败下阵来。
游戏截图。
游戏中的角色将经历出生、上学、考试、毕业,直到相亲、就业,最终游戏会根据玩家发展的特长给出不同的职业结局。
游戏结束时,这一代玩家扮演的角色将成为下一代孩子的父亲。当然,玩家可以选择继续进行下一代的游戏。同时,上一代的职业、性格、配偶等因素会影响下一代的基础属性和零用钱。
孩子眼中的“中国式家长”
百度百科对“中国式家长”的定义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怀有期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态,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过分溺爱或施加心理暴力的行为。
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这面硬币的正面是爱,背面则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这款游戏尚未正式上市时,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玩家讲述自己与家长之间的故事。
有人抱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父母关系恶化,离婚了,但即便是在离婚前,他们的关系也不好,我一年能见到父亲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一周。”
游戏截图
也有人抱怨父母对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我做了所有的事情,非常努力了,但没有人看到。”
还有人提到家庭的困境——“家里欠了很多外债,父母又期望我能出人头地。因为成绩和钱的问题,父母经常吵架,母亲常说我父亲无能。”
游戏截图
更有人描述作为“中国式孩子”的不易——“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容易,压力也很大。每个人都想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但如今竞争太激烈了。作为一名初二学生,我不仅要应对家庭的压力,还要处理学校的各种问题。”
当然,也有人回忆起父母的好——“我的父母很有个性,最终导致家庭破裂,但他们都是好人,基本上没有打过我(小时候有一次因为吃饭吧唧嘴被父亲打过一次)。”
还有人回忆起对父母的深刻印象——“我记得小学升初中的那一天,母亲拉着我的手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当时我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个子不高,母亲就拉着我的手。我能看见的只有天空和母亲的手。那一刻,母亲的手成了我唯一的依靠。”
当孩子成为“中国式家长”
不过,当玩家体验过这款游戏后,许多之前吐槽家长的玩家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中国式家长”。
有人热衷于让“孩子”刷分,玩了几代人,只为能上一所好大学。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更有甚者,还会与朋友分享“孩子”的成绩单。
微博截图
有些玩家放弃了“好好学习”的道路,选择做自己。有一位网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功让“孩子”成为了一位“大艺术家”。
微博截图
还有一些玩家表示,玩过这款游戏后,他们开始理解“中国式家长”的辛劳。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我们希望孩子与家长能相互理解”
在孩子们眼中,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中国式家长”。但作为“过来人”的游戏制作者刘祯浩和杨葛一郎坚信,每个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和期望。
两位游戏制作人都亲身经历了“中国式家长”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资金有限、想要的东西无法得到、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苛求等。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吐槽自己家长的网友。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几年前豆瓣上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引发了广泛关注。而游戏中的许多吐槽内容,实际上都来自于网络上孩子们的不满。
刘祯浩表示,这款游戏的目的并不是放大某一方的不满,而是希望能让孩子和家长相互理解。
他认为,当孩子玩过这款游戏后,会更加理解大人和现实社会,“最终能明白家长的一些做法其实有一定道理,只不过方式不太对”;而如果家长玩了这款游戏,再经历一遍成长过程,“更能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谨慎地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方式”。
杨葛一郎告诉记者,他希望玩家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是爱你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我们也爱父母,只是有时说不出口”。
游戏宣传片截图
在这款游戏的宣传片中,记者注意到有这样两句话——“父母爱我们,只是表达方式错了;我们爱他们,只是不善于表达”以及“我们花一辈子等待父母的理解,父母花一辈子等待我们的感激”。
编辑:姬俐华
责编: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