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导读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副业机会。然而,不少网络副业背后隐藏着欺诈行为,使打工者陷入困境。专家建议,要靠辛勤工作获取财富,避免抱有侥幸心理。同时,平台应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相关部门应协同合作保护打工者的权益。
直播支持、短视频编辑、有声书配音、短剧推广……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副业岗位变得多样化,吸引了许多打工者希望通过业余时间增加收入。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网络副业背后隐藏着欺诈陷阱,打工者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陷入了债务。
花样繁多:“网赚”变“网损”
来自广西的邓女士在天津从事护理工作,希望找到副业来补贴家用。3月12日,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直播支持的副业招聘信息:完成指定金额的任务并截图,可以获得佣金。邓女士加入了一个任务群,完成了100元的任务,得到了25元的佣金。之后,群里所谓的导师表示,她抢到了一个3000元的任务,并将其拉入一个只有四人的群组,完成后可以获得30%至40%的收益。
“对方突然说我的操作出了问题,导致其他人也无法收回他们的投资,必须再次投入任务才能取回资金。”在群里几个人的轮番劝说下,邓女士进行了三次任务投入,共计13万元。“回想起来,群里的人可能是一伙的,故意演戏骗我。”发现被骗后,邓女士选择了报警。
邓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多位曾因找副业被骗的受访者表示,网络副业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是骗人的,且套路相似。“要么让你先交钱入会,要么让你刷单。”抄书变现需要先交999元购买软件,实际上发布的抄书视频很难获利,还存在侵权风险;居家客服本质上与刷单骗局相同,诱导下载假冒官方的应用程序,诱导求职者充值更多资金,完成所谓的“任务”后才能提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张冬梅教授认为,快速发展中的网络平台提供了越来越多灵活的工作方式,但在网络平台上寻找副业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权益受损和诈骗等风险。“一些副业可能涉及违法行为,如参与非法集资、传销活动或帮助他人洗钱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陷阱重重:找副业先上课
“无门槛0元学”视频编辑、“免费帮助开通‘橱窗’”、无偿分享短剧写作技巧……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寻找副业的你是否心动了呢?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上,许多人分享他们如何通过零门槛、易上手的副业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并附加了自己的真实经历以增加可信度,实际上是通过私信、拉群等方式推销副业培训课程。
来自广西的90后小杨就经历了这样的陷阱。她想找到一份副业,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则有声书配音兼职的广告。添加了联系人后,对方让她先听一节免费的直播课。“讲了一些配音的基本知识,然后就开始推销课程,并展示了一些优秀学员的成功案例。”小杨提供的直播截图显示,配音班的课程原价8750元,支付100元定金即可享受优惠和福利,实际费用为5960元,并赠送价值3980元的《声乐》录播课程一套。
直播间内气氛热烈,只有前五名交定金的人才能获得优惠,一时冲动的小杨支付了定金,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开通了分期付款。
听完两节直播课后,小杨发现讲授的内容都是基础的发音知识,承诺边学边接单的情况并未兑现。想要退课的小杨却遇到了麻烦:“之前联系的老师让我联系另一个负责退款的工作人员,但一直联系不上。”
据爱企查显示,小杨报名的培训机构处于经营异常状态,并有一条风险提示。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关于该机构的投诉有41条,包括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引导分期贷款、霸王条款等投诉内容,最新的投诉日期为3月7日。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到许多有声书配音、短视频编辑等兼职广告,发现套路与小杨遇到的相似:在听免费课的过程中,讲师开始推销课程并诱导开通分期付款。
破除陷阱:多方共治强化监管
近年来,许多人在寻找副业的过程中遭遇诈骗。四川蜀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石国力表示,在他接触到的案例中,直播带货、店铺代运营、宅家创业等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但合同中存在许多陷阱。“所谓的直播带货项目,实际是运营公司通过收取求职者的资金来盈利,带货本身并不能带来收益。”
来自四川南充的外卖骑手杜杨虎曾尝试将短视频平台的博主作为副业。“现在观看人数减少,几乎没有收益。”他表示,经常会看到直播带货、视频剪辑的教学视频,“不会再相信那些所谓的交钱学课程的广告。”
石国力提醒广大劳动者,找副业或兼职时,首先要考虑公司是以帮助人们赚钱为宣传手段来骗钱,还是真的可以实现兼职?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如果项目能赚钱,为什么需要推广该项目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并收费来赚钱?因此,想赚钱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在张冬梅看来,破除“副业培训”陷阱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平台需强化信息审查责任,若平台发布的内容信息审查不严损害了求职者的利益,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公安、市场监管、网信部门需形成合力,保护相关主体的权益。同时,劳动者自身也需要提高防范意识,警惕免费或低价课程的诱惑。“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副业培训陷阱,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张冬梅还提醒,劳动者要正确处理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在劳动者能够按照劳动合同履行主业劳动义务的前提下,休息时间可以从事副业。但如果副业影响了主业的履行,劳动者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甚至可能被解除劳动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