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应用程序推出了“7天免费试用”“1元享7天”等引人注目的“优惠”,不少用户不慎落入背后的自动扣费陷阱,等到反应过来时,却发现维权无门、投诉无果。
点击免费试用,直接被扣费
河南郑州的吴女士最近经历了一件烦心事:她下载了一款手机修图软件,因为想要使用特定滤镜。该软件页面显示“七天免费试用,到期自动续费98元,可随时取消”。然而,开通服务后,吴女士的账户被直接扣除了98元的一年会员费。“这哪里是免费试用,分明是买一年送七天。”吴女士说道。
湖南衡阳的郑女士需要临时使用视频剪辑软件,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标注“7天免费试用”的应用。她在点击免费试用后,非常谨慎地在试用当天取消了试用及相关订阅服务,但仍被扣除了全年会员费。郑女士表示,宣传中明明写着免费试用,但一点击就被扣费。
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App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多次出现这种“免费试用”广告。有的App首页提示“免费试用3天”“1元享7天”等福利,面向新用户;有的App则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自动弹出“免费试用”相关提示,诱导用户点击。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免费试用”相关的投诉接近两万条。这些投诉中,大部分用户表示开通免费试用后被立即扣费,有的用户在免费试用期内被扣费,还有的用户因软件未提前通过短信等方式告知试用期结束,导致未能及时取消订阅而被“自动续费”。“免费试用”低价享用陷阱已成为一些App的常见营销手段。
套路繁多,维权艰难
“免费试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套路有哪些?
文字障眼法——文字“障眼法”:大字吸引注意,小字隐藏陷阱。许多用户反映,App软件常常将“免费试用”“1元享7天”等“大字”放在交互页面显眼位置,或通过弹窗吸引用户注意,而“第7天自动续费,¥128/年”等信息则以“小字”形式出现,涉及“会员协议”等内容需要用户专门点击跳转页面查看。整个支付过程很快,通过模糊表述诱导消费。山东枣庄的张女士在被扣款后仔细查看该软件的使用协议,发现没有任何关于免费试用的条款。
——客服“躲猫猫”:虚假标注客服信息或根本没有客服联系方式。“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称其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App,确认点击免费试用后立即被扣费398元。该用户在维权时发现App中的“联系客服”是虚假标注,根本没有客服联系方式。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下载的应用软件上没有客服,找不到客服电话,客服不作为,联系应用商店客服也被驳回退款申请的情况屡见不鲜。更糟糕的是,部分App会诱导用户勾选多个选项,其中包括不得取消订阅,事后即便用户回过神来也无法取消订阅或退款。
——扣费“牛皮癣”:App收费一旦沾上就很难摆脱。免密支付、订阅服务、自动续费……来自广州的大学生李明哲表示,在确认点击“免费试用”后,一些App会自动触发“免密支付”在后台扣费,除非手动取消订阅,否则即使卸载也无法避免扣费。有的App规定需在试用期结束前至少24小时取消订阅,却不在显眼位置提示,让人防不胜防。有的App甚至在服务协议中直接称“会员一旦购买成功,表明您已经开始使用该商品”,从而为免费试用期内未满就被提前扣费、支付后未使用就被扣费等侵权行为披上“合理”外衣。
多方协作,加强监管
专家认为,“免费试用”等低价优享“福利”看似有吸引力,实则暗藏续费陷阱,通过文字游戏、霸王条款等手段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专家建议多方协作加强监管。
首先,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对“自动续费”等现象作出明确规定,而“免费试用”作为较新的营销手段,其商业策略复杂多样,制定统一标准有一定挑战。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建议,工信部、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消协等应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并推行可行的“免费试用”相关规则和标准,确保条文清晰、具体,明确App运营商在提供此类服务时应履行的义务。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便捷高效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畅通消费者非诉讼纠纷维权渠道。
其次,商家应自查自纠,软件平台和应用商店要加强审核。欧卫安建议,App运营商应自查自纠,将解释条款内容以显著方式在广告、商品或支付页面中进行标注说明,采取合理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格式条款,确保消费者充分了解并知晓。注重口碑和长远效益。同时,软件平台和手机应用商店在App上架时应加强审核,确保商家提供的免费试用信息真实有效,对违规操作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在源头上把好关。
最后,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帮助消费者远离陷阱。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公开违规商家,一方面对平台和运营商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此外,通过宣教活动引导消费者在点击“免费试用”前详细了解解释条款,告知消费者需特别留意的款项示例,使消费者能够更及时、理智地选择退订或拒绝购买。
来源:半月谈(记者胡林果参与采写: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