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位如何影响个人梦想的形成和发展_社会地位如何影响个人梦想的形成,满满干货
编者荐语:美国畅销书作家朗达·拜恩曾写道:“你梦想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想做的事或想拥有的一切,都比你所知的更接近你,因为你想要的一切的力量都在你内心”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关于梦想的传统观念,即人们普遍认为梦想源自内心,是对未来的高度个性化想象,也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然而,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将探讨长期以来崇信“美国梦”叙事的美国民众,其对梦想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位置如何塑造了独特的梦想文化脚本逐梦文化:社会位置如何塑造梦想的文化脚本
摘要:基于焦点小组、访谈及广为传播的关于梦想的文化脚本内容分析数据,我们记录了人们对未来的社会性想象在构建梦想时,人们会关注、储存并激活不同的文化脚本,这些脚本源自“公共文化”,即易得的文化资源,包括价值观、信念、概念、故事框架、脚本、叙事、习俗、实践和规则。
研究展示了“社会位置”(即阶级、种族或性别在社会空间中的定位)如何影响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脚本我们还揭示了人们在表达梦想时如何运用不同形式的“个人文化”(包括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以及伴随的认知风格)那些更符合主导梦想文化脚本的人(通常处于社会特权地位)在描述梦想及其追求时,更倾向于依赖隐性文化;而与主导文化脚本存在分歧的人(通常处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则更倾向于依赖显性文化来解释自己的梦想及其内容。
本研究通过分析梦想,阐明了公共文化与个人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正是当前文化与认知研究领域所呼吁关注的重点
本文作者:Karen A. Cerulo; Janet M. Ruane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关于“梦想”这一概念的研究涉及诸多近义概念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广泛探讨了“志向”和“成就动机”,重点关注人们的教育和职业目标,并围绕三项核心任务展开研究:(1)探究人们如何制定未来计划或行动蓝图;(2)分析人们为实现学业或职业目标所采取的具体且规律的行动;(3)揭示志向的社会基础,阐明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如何塑造个体志向。
一些社会学家采用“规划”一词来描述类似概念例如,塔沃里和埃利亚索夫(2013)认为,规划涉及有意识的、意志驱动的行动与计划,这些行动与计划往往与他人相关,并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米舍和帕蒂森(2000)进一步指出,规划不仅限于个人行为,还可以涉及旨在塑造特定社会或政治环境的集体行动(另见 Archer, 2003, 2007; McAdams, 2013)。
在这些研究中,志向、成就动机和规划都涉及建构过程:一旦确立了目标或愿景,人们便需制定策略来实现它“希望”是另一个与“梦想”相关的概念,吸引了众多社会科学家的关注亨利·德罗什(1979)与理查德·斯韦德伯格(2009)深入探讨了希望的概念及其社会科学意义。
在哲学领域,恩斯特·布洛赫(1995)也对希望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另见 Alacovska, 2019; Back, 2015; Bishop, 2000, 2011; Crapanzano, 2003; Estola, 2003; Miceli & Castelfranchi, 2010)。
希望承载着对某种被认为切实可行的结果的期待事实上,希望的可实现性正是它与愿望和欲望的关键区别(Averill et al., 1990; Averill & Sundararajan, 2005; Reimann et al., 2014)。
与志向和规划类似,希望植根于具体经验,往往是对特定情境、事件或社会问题的回应正如杰罗姆·格鲁普曼所言:“希望只能在你意识到现实中确实存在选择,并且你有真正的机会时产生希望只有在你相信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未来,使之不同于现在时,才能茁壮成长”(2005)。
此外,希望也与美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紧密相连(见 Cerulo, 2006, 2020; Ehrenreich, 2009)尽管志向、规划和希望与梦想密切相关,但它们各具独特内涵梦想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与其他概念不同,它是一种不一定具备理性基础的想象,不一定与具体的行动或可观察的结果相联系。
梦想不会描绘实现目标的路径或具体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梦想更接近延斯·贝克特(2013)所说的“虚构的期望”,即一种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的非观察性状态事实上,许多梦想描绘的情境往往极不可能发生,但人们依然乐于勾勒这样的未来。
梦想作为一种思维练习,展现了个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反映出他们的幸福感、志向、理想和欲望,这些情感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自由表达正如一位研究参与者所言:“梦想是一种健康的思考方式,它能帮助你关注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并保持对自我认知的掌控。
”如果梦想不直接与行动或现实结果相关,那为什么要研究呢?我们认为,梦想能够揭示个体的身份认同、自我认知,以及他们重视的事物及其价值来源更重要的是,梦想描绘了人们对“契合度”的初始认知:我们希望归属于何种环境?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如何发展?如果没有障碍,我们会选择哪条道路?梦想在现实发生之前,已然讲述了这些故事,尽管梦想往往源自个体在日常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中接触到的文化脚本。
此外,研究梦想还为理解机会与不平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种机会和不平等不仅存在于行动或结果发生之前,更深深扎根于个体的社会位置本研究探索了梦想的文化与认知元素,尤其是公共文化与个人文化在塑造梦想方面的作用。
因此,本文提出了四个核心研究问题:1. 美国公共文化中关于梦想的文化脚本(包括正面与负面)是什么?2. 人们的大脑与机体是否会对不同的梦想脚本进行差异性内化?3. 个体的社会位置是否影响其对正面或负面梦想脚本的内化?
想要游戏更轻松、更高效吗?试试【星界云手机】吧!云端托管手游,搭配挂机脚本,让你无需手动操作,轻松完成日常任务,释放你的双手,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
4. 人们在表达正负梦想脚本时,所使用的个人文化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论在公共文化中寻找梦想脚本为了探寻公共文化中关于梦想的叙事模式,我们开展了多次网络搜索,以审视这一文化宝库所传递的各类关于梦想的观念与象征。
我们选取了“梦”、“做梦”、“对未来的想象”、“幻想”、“愿望”、“渴望”等关键词,并将它们与“公共象征”、“英雄”、“书籍”、“电影”、“电视”、“歌曲”、“诗歌”、“名言”等短语结合,搜集了数百个相关案例。
随后,我们对这些梦想脚本中呈现的文字与图像进行内容分析,将其归类为正面或负面两大类,同时提炼出区分不同脚本的主题类别我们的“追梦人”是谁?为深入了解人们对梦想的阐释与情感,我们与来自各行各业的272名受访者进行了交流。
大多数受访者参与了小型焦点小组讨论(每组五到七人),此外,我们还与30名受访者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并在小学课堂中与学生直接对话受访者通过学校、教会团体、社交俱乐部、娱乐团队、工作场所、互助小组等多种渠道招募,数据收集始于2017年春季,持续至2018年初。
虽然我们的抽样策略无法进行普遍化推论,但对于探索性研究而言,这种策略极具价值参与者的年龄跨度广泛,从三年级的学生到70岁及以上的群体皆有涵盖受访者根据年度收入与资产自我认定社会阶层(下层、工人阶级、中产阶级或上层),并自行认定种族(亚裔、黑人、拉丁裔、多种族或白人;尽管提供了“美洲原住民”选项,但无人选择),性别方面亦由受访者自行认定(女性或男性;尽管提供了“跨性别者”选项,但无人选择)。
表1展示了样本的具体人口统计信息
焦点小组与访谈流程讨论开始时,参与者围坐在会议桌周围,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研究目的:“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梦想的研究——不是指人们在睡梦中所做的梦,而是指生活在美国的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愿望。
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梦想的内容,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和表达的,它们让人们产生怎样的情感,在不同年龄、群体与情境中有何差异,以及人们是否会在某个时刻停止梦想”焦点小组与一对一访谈均采用相同的提问脚本,后者多在办公室或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图书馆)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参与者彼此可见且能听到对方的发言每位参与者在小名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以便互相称呼在一对一访谈中,我们与受访者面对面而坐,同样用名字直接交流无论是在小组讨论还是个人访谈中,我们都向受访者提出一系列统一的问题:“如果你知道自己不会失败,你会做什么?你会去哪里?你想拥有什么?你希望成为谁?” 随后,受访者收到一份“回答手册”,要求写下自己未来最想实现的三大“不会失败”的梦想,并按重要性排序。
同时,参与者需填写基本人口统计信息,如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等尽管访谈以对话为主,但在正式讨论开始前,我们特意要求参与者先将梦想写下来,以此观察他们是否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改变最初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坚持了自己最初的答案——只有不到2%的人在公开分享时对书面回答做出了修改,这一发现为研究数据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共文化:关于梦想及其脚本通过研究公共文化中的脚本——即公共象征、英雄故事、书籍、电影、歌曲和诗歌等媒介所传递的主题或主旨,我们识别出了四种正面的脚本与两种负面的脚本这些脚本长期存在、广泛流传,塑造着人们关于如何对待梦想的观念。
正面脚本一:机会无限在美国,几乎无人能逃脱“美国梦”的影响无论将其视为现实还是神话,这一信念在公共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只要努力奋斗、坚定信念,任何目标皆可达成这一信念通过象征符号、历史叙事、文学、音乐、影视等媒介广为传播。
自由女神像象征着对移民的欢迎,也代表踏入机遇之地的起点;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西进之门”纪念了西进运动,象征拓荒者追寻无限可能的精神商界传奇如安德鲁·卡内基、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人,被塑造成白手起家、凭奋斗登上巅峰的典范。
而林肯、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米歇尔·奥巴马等政治与社会人物的奋斗故事,也强化了“机会无限”的文化叙事流行文化同样未曾缺席:猫王、B.B.金、Jay-Z、奥普拉·温弗瑞等名人的传奇人生,激励无数后来者勇敢逐梦。
在虚构世界里,这一信念早已根深蒂固《灰姑娘》《阿拉丁》等童话故事从小教导孩子们相信机会与希望;霍雷肖·阿尔杰自1868年出版《破烂的迪克》以来,“白手起家”的神话便成为美国文学不朽的母题影视作品如《洛奇》《当幸福来敲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不断重申“凭借努力与坚定意志,梦想终将实现”的信条,而综艺节目如《美国偶像》《美国达人秀》,更是将这份信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正面脚本二:梦想远大公共文化不仅教导我们要有梦想,更要敢于梦想远大正如吉米尼·克里克特对匹诺曹所说:“如果你心中的梦想真实存在,没有什么要求是过分的当你向星星许愿时,梦想就像梦者一样”“要么做大,要么回家。
”这是对那些有远大抱负者的激励在教育体系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登月计划、火星探测、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壮举,被用来激励学生和未来的工作者我们称颂那些实现重大突破的人类成就,如布鲁克林大桥、横贯大陆铁路、胡佛大坝等工程奇迹;歌颂改变世界的发明,如棉花机、电话、汽车、青霉素、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等。
鼓吹梦想远大的事例数不胜数已故的牧师兼励志演讲家罗伯特·舒勒曾总结道:“你常常可以通过一个人梦想的大小来衡量他”未敢梦想远大的人物,反而成为讽刺喜剧中的笑柄,如《宋飞正传》的杰瑞与乔治、《老友记》的菲比、《摩登家庭》的菲尔·邓菲等。
正面脚本三:永不放弃梦想
【星界云手机】,让你的游戏不再受限!云端托管手游,挂机脚本相助,让你无需担心游戏时间的限制,24小时不间断挂机,轻松升级打怪,成就游戏中的传奇!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6315803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