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功能分区:明确核心区域,避免混乱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布局的基础,需根据神像加成、生产逻辑和生活需求划分:
- 生产区:围绕神像范围最大化布置,如灶神像(水井+餐馆,提升餐饮产量)、财神像(画室/布匹店,提升商业收入)、织女像(织布坊+裁缝铺,提升纺织产能)、青龙像(林场+锯木厂+造纸厂,提升林业产量)。生产区应靠近城墙或次要道路,减少对主城的干扰。
- 居住区:选择靠近生产区、商业区和公共服务区(如医馆、澡堂)的位置,利用辟邪像的25%产量加成,摆放民宅并升级(二级民宅可多容纳1名工人)。可采用“鱼鳞状”或“网格状”布局,保证通风和采光。
- 商业区:以财神像为中心,围绕集市、小摊贩布置,搭配茶楼、戏台、琴楼等娱乐建筑,营造繁华氛围。商业区应靠近主城入口或主干道,方便市民和游客流动。
- 公共服务区:包括州府(行政核心)、税课司(税收管理)、书院/书局(教育)、医馆/澡堂(民生)。州府应放在主城中心,其他公共服务建筑围绕其布置,形成“行政-民生”联动。
- 装饰/过渡区:利用花坛、柳树、桃花、灯笼等装饰建筑填补空白,过渡不同功能区(如生产区与商业区之间用花坛隔开),提升城市美观度。
二、神像利用:最大化加成范围,关联产业布局
神像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需将相关产业集中布置在其范围内:
- 灶神像:优先布置“水井+餐馆”组合(如“一饭十九井”“两饭十七井”),利用其“水井+餐馆产量+75%”的加成,快速积累铜钱。餐馆可选择“酥山糖水铺”等热门类型,进一步提升收益。
- 财神像:推荐“10个经济建筑”布局(如16画室、2画室+2布匹店+2成衣店等),确保所有建筑都在神像范围内。画室等级提升后,收益远高于早期水井,是中后期核心收入来源。
- 织女像:布置“3-5个织布坊+3-5个裁缝铺”,搭配桃花点缀,既符合纺织产业逻辑,又能利用桃花的装饰效果。织女像范围外的纺织建筑可作为后期扩展。
- 青龙像:布置“3林场+3锯木厂+2-3造纸厂”,形成“林业-木材-造纸”产业链。青龙像范围内的林地可优先升级,提升木材产量。
- 辟邪像:民宅需紧邻其摆放,建议在居住区中心放置辟邪像,周围环绕民宅,确保所有民宅都能获得25%产量加成。

三、建筑摆放技巧:兼顾美观与实用
- 视觉误差利用:通过斜视图视角,将不等宽的建筑(如画室与餐馆)交错摆放,看起来更整齐。例如,将画室与餐馆按“宽-窄-宽”顺序排列,可营造对称感。
- 道路设计:道路不宜过宽(建议1-2格),避免遮挡建筑。可采用“小格子”路网(如将主干道分成多个1×1格子),节省土地的同时,将道路作为功能区隔(如用道路分隔生产区与商业区)。
- 建筑聚集:将同类建筑聚集摆放(如所有织布坊放在一起,所有餐馆放在一起),便于收取资源。聚集的建筑可采用“行列式”或“环形”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
- 装饰点缀:在建筑周围种植柳树、桃花、竹子等绿植,或在路边放置灯笼、石碑,提升美观度。例如,水井周围种柳树,餐馆周围放桃花,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触发“春意盎然”等隐藏效果。
四、细节优化:提升沉浸感与实用性
- 水域利用:在曲水流觞、荷花池畔放置椰青子(3-5株),倒映在水中的椰影能形成“镜像画框”效果。搭配青石拱桥或木质凉亭,增强“江南水乡”的意境。
- 产业过渡:不同功能区之间用过渡建筑连接(如生产区与商业区之间放“酒家+木炭店”,纺织区与居住区之间放“茶艺雅座”),避免布局生硬。例如,应天府布局中,酒家与木炭店作为纺织工业区与商业区的过渡,既实用又美观。
- 活动建筑:将戏台、庙会、灯街等活力建筑放在主城入口或主干道旁,吸引市民停留,提升城市人气。活动期间,这些区域会成为“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提升繁荣度。
THE END